每天一睁眼,我们就在不断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,有的关乎生死,有的无关紧要。然而选择已然变成了现代人亘古不变的难题,人们却越来越难作出选择,“选择恐惧症”成为了很多人的常态。
有一句网络流行语是这样说的:“小孩子才做选择题,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。”
这个梗原本是出自周星驰的电影《九品芝麻官》中天下第一神捕城管豹头雷豹的经典台词,用来凸显其贪婪的性格。而后网友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互动性的“选了也白选”系列选择题,于是便发掘了“我全都要”这句台词,如今被大家经常拿来回答一些令人难以抉择的选择题。

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?
把一只驴放在两堆稻草中间,最后它却因为无法决定吃哪堆草而饿死了。
由此,十四世纪唯名论哲学家布里丹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现象—— 在某些情况下,选择自由会让人因“不确定”和“可选项过多”而丧失选择的能力。也就是俗称的“选择恐惧症”。
所以,为什么我们会迷失在众多的选择之中?
01.因为穷
今天我听到了这样一句毒鸡汤:“哪有什么选择恐惧症,还不是因为穷;哪有什么优柔寡断,还不是因为怂。”
加拿大黑马预测想想看,这是不是你的经历?
这件大衣是最新款好漂亮但是价格不菲,那件便宜点但是是去年过时的款式,买哪件?纠结;一双同样的鞋,这家店有折扣好划算,那家店有代金券还送礼品,去哪家?纠结;网购必备操作——看完销量看评价,看完介绍看价格……

感受一下,有没有很扎心?
我们不断嘲讽那些“买买买”一族,却不知道更多的群体正被“买哪个”困扰。其实哪里是纠结,还不是因为穷。当我们把某一个选择落实到物质上时,细化来说不过是对价钱的比较,我们拼命“货比三家”也只是为了买到同等质量里最便宜或是同等价钱里质量最好的物品。
但—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一旦经济自由,便再也不会纠结了,也不会因为钱而放弃了你人生选择题的最优解。
那,怎么办?
答案是,努力赚钱呀,想买的东西就靠自己的努力赚钱去买。至少在赚钱这件事上,是没有选择恐惧症的。
02.你想要什么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外界总会强加给我们诱惑和大量干扰。有的时候,并不是我们想要选择,而是太多东西主动涌现出来吸引我们去选择。
为什么你突然想到要辞职跳槽改行?为什么突然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?为什么突然就感到焦虑想要报一门课程提升自己?
是因为总是有一个声音不断地用流量和事例告诉我们“你需要它”。
但,你真的需要吗?你了解自己的想要吗?

学生时代,最喜欢在考试遇到难题时靠“蒙答案”来蒙混过关。长大后,我们乐于求助于长辈、朋友、星座、占卜,甚至是抛硬币来做决定。
还记得《爱情公寓》里曾小贤的一句话:“抛硬币总能奏效,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,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,你突然就知道,你希望的结果是什么。”
我们总是将选择权交付于他人,却忽略了自己。也许这样做能让你在选择错误时推卸掉自己的责任,但事实上,被推卸掉的,还有最真实的自己。
可能有人说:“我不知道该怎么选。”但我想说:“不,你知道。”遵从你的内心的选择,无论对错,都是最好的选择。毕竟,任何时候知道自己要什么总好过被动的选择。
如果你真的需要一位能帮你做出决定的“他人”,可以尝试一下《答案之书》,这本书的每页纸上都只有简简单单几个字。每当你有想要求助的烦恼,默念问题,再随机翻开书页,它会给你答案。

但是,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更勇敢一点儿,勇敢地担负起每一次选择的责任,勇敢地直视内心的匮乏,勇敢地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别怕,一切都会是最好的选择。
03.难以取舍
好比张爱玲笔下,饭黏子换个角度就是白月光,朱砂痣也可能会变成蚊子血。连陈奕迅也悠哉悠哉唱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”。
我们都经历过太多的选择。别人和我们说,一个选择可能会影响一生,那我们有没有在失眠的夜晚想过如果当年选择了其他的路会怎么样?但生活,没有如果。
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定学习目标,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全面发展,加速奔跑。于是给自己同时报几门课,最后却又因为时间冲突、体力不支或意志力不足而消极怠工。
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我舍不得放弃每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,总是认为放弃的可能就是最好的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框架效应,就像当人们面对恐惧和希望,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放在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上,所以,我们一旦失败造成损失,产生的失落要比等量的成功收益而产生的高兴表现得更为强烈。

家人现在还会碎碎念,如果当初没从学校辞职,还是一名老师就好了,不用像现在一样四处打工。可——当初既然辞职,就应该仔细计较得失,权衡利弊过,既然作出了选择,就不能回头。
有得必有失,但无论你选择了哪条路,只要坚定初心坚持去做,用期待的心情、挑战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,你当初的选择就都没有错。

人生是单行道,我们殊途同归。
hi,我是@骆兮 ,关注我,虽然生活一地鸡毛,但还好让我遇见你。